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看上去很美
来源:未知|作者:LSTEST|发表日期:2013-08-08

        有关人士倡导从小学开始就做职业规划,并且这个呼声从未间断。但是,各方对于到底有没有必要做,以及怎么做,却从未达成过共识;具体做法也无非是引进西方比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一般而言,做规划比不做规划肯定有诸多好处。实际上,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6岁开始。该规范把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工。 

        从小开始职业规划最有意义的一点,当属职业志向或目标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学生从小到大,向来注重学业和考试成绩,而整体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都容易被忽视,从而,受教育者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如果从小学就开始考虑未来职业问题,无疑有利于受教育者极早就形成有具体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不过,必要不等于可行。小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看上去也许很美,但做起来却未必甜蜜。西方自6岁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虽然体面而时尚,却未必就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教育体系,适合于我国的小学生。 

        我国的小学生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环境中。中美的小学教育具有完全不同的目标、模式与方法:美国小学生有自小就接受职业训练的制度和保障,他们在小学就学写简历,以申请和参加校园内的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而我国的小学生面对的则是繁重的课余作业和升学考试压力。其结果是,美国小学生从小就具有心理成熟、个性独立的特点,而我们的小学生往往无法辨别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缺乏自我认知和辨别的能力。而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恰恰是从清晰而准确的自我认知开始的。 

        仍以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为例,它规定从6岁开始的职业指导和训练,要让孩子们学会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能力等进行“自我认识”;要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研究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了解职业信息的获得和使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与社会的关系等;还要学习职业决策和进行“职业规划”。这些要求对我们的小学生而言,恐怕有些天方夜谭。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试想一下小学生们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效果。做完规划,他们接着要上完小学,再要依次去度过初中、高中、大学等求学阶段。这一长达10年之久的人生阶段,实际上是和老师、同学、书本等对象打交道,也基本上是要在学校和教室里度过,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物理环境,谁都能看得清楚和明白,其实根本用不着规划。  

        同时,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总是要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且一个人的职业倾向也会随着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时候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变成了未知数,机遇并不一定都符合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任何一项规划都是基于未来的,而未来必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构成了职业规划的现实挑战,没办法做规划,规划不了。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回忆自己涉足金融和经济学领域时就曾说到,人生往往是由很多偶然事件构成的。无独有偶。杰克.韦尔奇也说:“你在未来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实际上,如果你的确遇到了某个长期以来一直忠实地执行自己职业规划的家伙,那可千万不要在晚餐时同他坐在一块——多么乏味的人啊。”他们的话也许个人经历和体悟的色彩比较浓厚,但毕竟揭露了不确定性和偶然因素在职业规划中的显着地位和影响。 

        再看小学生。他们小学上完了上中学,将来考大学,考试成绩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不管是小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都无法有效把控,有很多不确定性,根本没办法在小学阶段就作出一个确定的回答,所以没办法进行规划。 

        一句话,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太具备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和基础。不过,小学生可以做一份学业计划,比如在大的学制安排下,如何拓展课外素质,提升综合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对小学生而言还是太宏大,不易掌控。

 
本文地址:http://www.lstest.com/jobtips/lss-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