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者心理--评价过程的心理
来源:朗识测评|作者:婷婷|发表日期:2013-11-11

  对测评结果进行解释和应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有关 评价者与被评者的交往,以及被测者的自我评价,我们将在后面展开。这里主要讨论测评者进行评价时的心理行为。

 

  (1):亲疏心理。有修养的评价者,在解释结果时总是力图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且像医生治病一样,不放过每个人的缺点和弱点, 不论对自己亲近了解的人还是同自己疏远甚至持不同意见的人都能一视同仁。也有的评价者缺乏这种品质。当解释自己亲近的老部下或老朋友时,不由地会避开被评者的短处,面对其一般之处作出高于得分的评价;反之,则会抓住某个缺点大做文章或对其长处给予比得分低的评价。这是用人问题上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一个有头脑的评价者应当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评价别人之时,也是别人对你评价之时。公正、不偏,是你高尚职业道德的显现,将提高周围人们对你的敬佩:亲近或疏远,恰恰是你缺乏素养的表现。因此,每个评价者,一定要战胜自己的不健全的亲疏心理。

 

  (2):大功告成心理。有些测评者,在完成了艰巨的施测与计量工作后,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歇歇了。既不认真整理分析测评结果, 也不积极推广应用测评结果。他们对测评宗旨抱着朦朦胧胧的意识,缺乏一鼓作气,坚持到底的意志。其实,测评只是一种人事手段或工具,其根木目的是为了应用测评结果去开发人才。如果将测得的信息与资料束之高阁,等于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也是对人才测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一种轻视和蔑视。在测评进展到这一最后环节时,特别应防止这种心理状态。

 

  (3):刻板效应。在测评结果评价中,有些人常常会游离测评分数而把某人划入他头脑中固有的某种类型之中,这就是刻板效应。 这是一些人力图以过去的有限经验和固有模式对他人进行测评的心理状态。测评者的头脑中储存着多种固有模式,当他进入评价角色时,自然而然地会将某个人归入到某一类型中去。如年长者往往认为青年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在评价青年人周密性要素时,对于中等水平的得分会给予低的评价;而青年则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精神,在评价老年人创造力要素时,对中等水平的得分也会给予低的评价。

 

  这就是按年龄特征形成的刻板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固有模式有助于人们对某类人员特征的概括了解,但不能因此脱 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辩证观点。所以在评价他人时,最好能设身处地扣心自问:“如果我是个被评者,我希望人家怎么评价我?” 认真将某人某一要素的得分同样板人物或群体的平均水平以及该人的其他要素得分,进行多种比较后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否则就会将模式铸成偏见,影响评价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本文地址:http://www.lstest.com/jobtips/test1-1484.html